麻汝蘭越嶺與南溪越嶺古道
前言
因為工作的緣故,2020年參與了原民部落無線網路建置案(i-Tribe),才知道原來長濱鄉三間村南溪這個小山村有阿美跟布農族的聚落,最深處還有一個小嘉義。而各聚落分散被山稜阻擋,也難怪光纖要一直深入山中,建設數個基地台才得以涵蓋,到2022年左右南溪18鄰也設置了基地台,整個南溪的無線通訊大致完整了。一方面在圖書館讀到蕭福松所著被遺忘的南溪部落,現在可在線上瀏覽,當時就對早期交通不發達的年代,人們如何進入水母丁溪流域開墾產生了興趣。書中提到如果當時玉長公路選線,如果是從樂合打穿是赤柯山至小嘉義而不是現在的安通越,那南溪的命運真的大不同。
從海邊是看不到南溪的
馬太林越嶺道
2023年七月底杜蘇芮颱風從台灣南部海面穿過,天氣應該是東部比西部好,8月5日帶小子在高雄科工館玩半天之後,帶美玲、麗婷一起回台東為期三日的東部度假之旅。我們先去了天真聖門後山走走電塔路,住賢哥家,第二天隔天帶大夥兒去看看馬太林池,最後一天再去清水林道走走。多虧兩位幫手(瓜瓜跟汪汪),一路陪著小安玩,一行人順利上到馬太林池到此一遊。這趟發現這裡雖屬海岸山脈,但土肉不少,黃藤也還好,應算是不難親近的區域。馬太林池也真的就像紀錄中所述,沼澤像個軟墊一樣,在上面彈跳還頗有趣。至於從馬太林池下阿眉溪上赤柯坪,應該就是松浦部落跟南溪的聯繫道路。
麻汝蘭越嶺道
2024年為了東搜第6期的"未知路徑開闢"課程,找到了一篇2005年麻汝蘭山越嶺未成的紀錄,當時已經十多年無人走動荒廢,又過了20多年了,一定很適合來做課程訓練。而且我沒去過產金針花的赤柯山,於是猜了一下,4月27號帶著妻小前往南溪探路,同日又前往赤柯山探探入口後,發現可行,決定選此為上課地點。路線是將這條越嶺道探出來,因為玉里是東搜的大本營,所以選擇從赤柯山往下方探。
5月1日當天赤柯山露予莊園停車場集合,併車前往登山口,因為天氣不好有好幾位同學沒參加,計畫行程也從2天1夜縮成一天輕裝。路線大致是從麻汝蘭山南鞍西北延伸出去,與麻汝蘭山隔著阿眉溪源相望的北向緩稜出發,繞過麻汝蘭山南鞍接上東向緩稜,直到記錄中的溪畔獵寮處。這裡稜線會變東南陡下,過了溝後稜線是東北(降到1020M)、轉正東(降到900)、分成東偏北跟東偏南兩支再下,探勘重點就在這邊。學員們的課前置作業也大致都猜到了這裡附近,剩下就是現地看看嚕~
當天中午全員抵達紀錄中溪畔獵寮處,旁邊的淺溝也真的有水,地勢平坦適合紮營。大家吃完午餐行動糧後,決定繼續下探,全員下到 910M 後兵分二路。一隊由助教帶領順主稜下,計畫到 850M 肩狀稜平緩處抓北邊下稜,另一隊我帶,從 910M 往東方找地方下,並設定最晚 14:00 折返。結果後來我們這一小隊有順利下稜,抵達 690M 平緩處,已接上我幾天前探路終點,與四位學員一起達陣。一陣歡呼並快速往回爬跟大家會合。這期的學員因為有沒登過山的,也有登山老手,所以行徑速度布塊,不過全員仍於 17:25 天黑前回到平安登山口。
這條路大致與書上敘述吻合,鶯歌山後來與官先生確認就是上述 850M 肩稜這山頭,下方一塊裸露的石壁是特色。唯書上敘述的’北方’有誤,以小嘉義聚落為中心的話,鶯歌山位於西北邊。
南溪越嶺道
知道怎麼翻過去了吧?
很快事隔將近一年,又到了東搜第7期"未知路線開闢"的課程時間。要找全然未知的一日路線其實很難,魯地圖上的南溪越嶺古道即從小嘉義(南溪20鄰)後,還要再翻一次三間屋山稜才能抵達南溪18鄰的路,而圖上這條路線線顯然是手繪非實際行跡。因為現行車路沿著水母丁溪谷的路雖遠,平緩相對容易,但既然有條舊路存在,它是如何翻上像一堵牆般的陡壁,應該很有意思。於是我4月6日去探路,天公一樣不做美,開著小白來到了南溪58-5號,遇上了幽默風趣的主人"官先生",小聊了一下,他說以前也曾經走過這條古道,還說在上面採過上百斤的愛玉。大致告知他我上課的計畫後差不多10:40出發。 從官先生家海拔 550M 利用青仔園的車道走到 690M 高度,然後延小稜往上爬個 50M,稜線上有些杉木,再往上就碰壁,時間11:30,大概花不到1小時。這種岩壁遇上溼答答的天氣,連嘗試都不用,只能就順著岩跡往北方繞。需橫渡了一些小溝,時而平坦時而植物倒木很密,有些溝還有水呢。大概 13:10 來到一處稜線上有一個大石頭,石下可供躲幾隻山羌躲雨,雨滴滴答答下來,看不大清楚地形,綁上一條布條後回家吧! 其他的未知,留待上課的時候再來玩。
5月3號週六,天氣預報是預計下午會下雨的天氣,東搜第7期學員們依約8:00來到樟原國小集合。9:10 大夥兒就整裝完畢從官先生家出發。大家事前都做過功課,一致同意破解點大概在哪,於是就沒有拆隊,隊伍中人手一刀,可以放心地讓年輕的前鋒往前衝。不一會就來到探路的布條處,全部人休息集合再出發。10:30 真的來到最陡的地方,這裡有一片崩坍地,上方是陡壁,只能乖乖的往北再繞一些再往回突破。這期學員果然是挑過的,前鋒很快速的就破解了兩處較陡峭的地形 (900M~950M),來到了預定的翻越坡面,並於中午12:00爬上了越嶺的稜線上。稜線上平緩是午餐的好地方,由此抓稜下去應該是沒問題的,但是不再計畫內,等大夥兒到齊用餐後,為了比較有"課程感",在此簡單的讓大家QA一下。大概說明這次這樣規劃行程的主因,是先處理路線中最困難跟關鍵的地方,往上爬比往下簡單。也跟大家分享"路"會因為各種原因變化或荒廢,所以不必拘泥於路的位置,只要能夠安全的達到目的即可。轉身前隊變後隊,後隊變前隊,跟著大家走過的寬大路跡,快樂回程嚕。回程時間充裕,回收了架設的扁帶繩索,該採騰的採藤,該潦妹的潦妹,總共22人1狗於下午3:00平安回到官先生家。如果早知道這一期的夥伴這麼厲害,或許可以在18鄰也放車,一次走完。
感謝官先生借我們廣場並提供寶貴資訊,感謝東搜的夥伴們陪我一探究竟。剩下未貫通的部分,就留待有志之士自行補完嚕~ 如果台東大部分景點都玩膩了,歡迎大家來被遺忘的世外桃源走走吧!
照片回顧
2024麻汝蘭越嶺照
2025南溪越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