暇末山(羽美、哈比山)遊記

登頂路線

基石愛好者拜訪羽美山有有兩條路線,一條為2015年立品發表的正東主稜,另一條2020年新北市野外育樂協會蘇緯晟的手繪圖的經舊社的南稜路線(松濤-羽美)。台東王阿敏為了探武拉庫散溪第二支流的連續瀑,兩條都走了,2023年4月得到結論"應選押走水路,才是正確、輕鬆的路線"。這兩條都"不是"1989年林古松在調查關山越嶺道報告中,彩霞橋上暇末舊社的老路線。

探勘

此行重探了這條老路,順便看看布農抗日英雄馬給利(Makili)的老家。以下為簡要紀錄:

2024-2-14 清晨帶簡便輕裝出發,約7:30車抵彩霞橋前,觀察對面路線,跟家裡傳個訊息。

預期有工期為112-1~113-4進行中的台20線186K+210~186K+740防避災工程所開的便道,可省踢一段下溪路,結果鐵門是上鎖的,只好多踢20分鐘到傾斜涼亭。預定路線就是哈比山南稜830山頭的南稜,該稜的東邊有一條小支流,就叫哈比小溪好了,溪左比較緩,看看有沒有路可跟。

7:50 涉渡新武呂溪,此時的水量還很可親,到起登點觀察一下沒甚麼往山上的鞋印,哈比小溪出口不大且滿是植物,裝了一升水於8:00著動物腳印從左岸往河階起登。因為沒甚麼人跡,就跟著感覺走,往西北走約120公尺,跟著獸跡就下了哈比小溪,然後從對面直接爬上去,起登點的海拔是465M。爬上之後就見到兩顆巨大石頭,石下就有一個保力達瓶,不會吧,這樣就找到路了啊? 果然一路有舊刀痕,路就是跟著稜線往上爬。

8:29 來到556M左右,稜下有日本瓶破片,再過10分鐘,已經在崩壁之上,第一階段的陡升也結束了。9:14分來到哈比社平台,海拔約830M,根據紀錄家屋都在西邊溝內凹坡上,所以往稜左走,果然有三連棟。大概跟到下一條支稜,很自然的就東北爬回主稜。

9:30 離開家屋上行,一開始還有看到水管,9:50 出短蕨區,展望開始好起來。居高臨下看新武呂溪及對面下馬部落跟上游的霧鹿部落,對面唉唉山(沙庫沙庫)連稜到遠方關山草坡、大崙支線越嶺鞍部都看得很清楚。海拔1050M 左右陡升,但是路並不難跟,11:00 來到1250左右海拔,已經變成高蕨類跟赤楊林,一路到山頂都是類似植被。配上晴空藍天實在滿美。11:30左右登頂,陸測三等三角點7509號。在此用餐之後於12:00返程。回程在1280M跟1270M 都有經過駁坎,沒有家屋這麼大,可能是耕地的工寮吧。

接下來就原路回程,因為來時有認真做記號,陡下很快,14:15就回到溪床邊。14:50回到車上整理一下,16:00就回到家了。不含車程大概是七小時的行程,此行走順利又愜意,很推薦大家來走走。

預訂路線也是實際路線。

山名猜想

以上是我的猜想,錯誤請指教

羽美山來自哈比社,文獻中有 Habi = ハビ = 哈比,暇末 的說法。葉巴哥跟下馬實在聯想不起來,會不會也是下馬(台語)的來源呢? 猜想 哈比 -> 暇未 (台語) = 下馬(台語) -> 暇米 -> 羽美(日文訓讀) Hami。暇末 則是 暇未 或者 暇米 筆誤變成的?

巴里蘭、逢坂事件

台灣的原住民多是溫和善良的,但日人統治時期,導致布農族人做出極端的反抗行為,一定是有甚麼錯誤政策所造成,如沒收槍枝。

1919年4月12日 來自哈比社的Makili在巴里蘭擊斃了Tahami(タハミ/塔哈密/初來)分遣所的日本巡查遠山次郎,調查報告稱巴里蘭事件,或初來事件。

1921年5月日人為了鎮壓新武呂溪一帶的布農族人,開了Tahami 到新武路間的警備道,並設置鈴鹿、逢坂、新武路駐在所,7月24日海端至新武路警備道開通。同年12月5日動工修築新武路至沙克沙(坑尾)的警備道,12月17日 Makili 跟葉巴哥社的拉馬達仙仙(Lamata Sing Sing)招了14名族人,在逢坂駐在所附近埋伏偷襲沙克沙搜索隊原新次郎警部跟一名巡查(後備部長),迫使該段警備道至1922年1月18日完工。設置不破、箱根、沙克沙克駐在所及沙克沙砲台。

而葉巴哥到坑頭這段,一直到1931年底才完成。整條支線至今仍能通行。

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故事,一讀就會停不下來,配合地圖神遊,腳也會癢起來,探索似乎沒有終點。下次來去看看塔羅姆的家?

參考資料

紀錄

此行的影片
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