獨攀嘛
登山安全討論區上最近的議題,討論到獨攀。
「中央山脈走了46天,其中碰到人的有19天共14次,山徑上約見到104人左右,最長有14天沒看到同類,以這個數子來說,要說中央山脈上人來人往,蚯蚓兄您可能要失望了,台灣人基本上是受制約的,山上非假日不見人影,遇假日人潮洶湧,但僅限熱門郊山化高山,台灣人爬山一要路好走,二要風景好,三要交通便利,四需好天氣,五要安全無虞。所以爬山人對現階段的台灣人來說,是稀有動物,當然您這隻年輕的蚯蚓更是特有種。」阿慶是在回應我說中央山脈主脊人來人往。
「南湖五岩峰過後是南湖北峰,1992年8月2日有一人摔落,屍體至今未曾尋獲,有留下一片紀念牌提醒後人山旅審慎。
這位老山友據聞是跟團的,所以說,連知道在哪裡掛點都無法尋獲,跟獨攀失蹤有何差別?差只差在知道在哪裡不見的而已,這有意義嗎?一群人爬山使得面對山林的敏感度與敬畏心降低,那才叫危險。
果真推動獨攀,相信登山人口會減半,山難發生率將大幅降低,爬山水準大大提升,山林受踐踏的程度會減緩,這點可以預期。」阿慶又說。但是什麼時候小眾會受到重視?
快腳的旅狐說:「我朋友,有時會跟我一起去爬山,但他從來不會去查紀錄,,不會替自己準備一份地圖,只知道跟著我走就好。連早餐, 晚餐都是我在準備。大部份跟團的登山客,也是抱著這種想法,只要繳了錢,有嚮導帶就好了,完全將生命交給了嚮導,地圖、紀錄、完全不帶,連地圖、 方位都不會看,到了營地就等吃飯。自己身上都不背炊具(爐頭,瓦斯),連米都不會煮。試問‧‧‧ 獨攀安全‧‧‧或是跟團安全? 」這是普遍的現象,就是參加旅行團的心態。
「參加憂鬱症關懷團體,發現有些人把情、愛都放在別人身上,媽媽的愛放在兒女身上;男、女生放在對方身上—-不一而足,有一個共同的現象,忘了放在自己身上,所以帶他們活動,我一再強調「自私」的重要,人不自私天殊地滅是也。最深的愛是不愛,時刻參悟中。
「如果我不見了,不用找我」依台灣目前搜救水準,只是找心安的,要嗎就不要有事,有事只能算了,難道要因為找不回來,加深活者的愧疚?這非自在輕鬆,而是「無常觀」。依屬無常,怕幹嘛。」還是阿慶說。是啊,怕什麼呢?脫離娘胎這麼久了,是「依賴」穿上「責任」的外衣,是家人情緒勒索的藉口嘛?
台灣的登山健行倒是滿適合推行「獨攀運動」,鼓勵「漂鳥精神」。當然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克服的路線外,因為一個人難以勝任。你如果要藉由登山看「內在」,最好是獨行,否則每次的登山旅途只是隊員、地點、風景、故事等等的變化而已。不變的是,獨攀也好,團體也好,那個「有所得與大家分享」的心都一樣,不然行後會、網路相本、登山補給站 也不會這麼熱鬧了對嘛。你的看法呢?